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合成制备 |
目前,市场上大量广泛使用的织物后整理剂以氨基硅油乳液或微乳液为主。但这些后整理剂普遍存在以下不足:容易破乳、漂油、粘辊,会在被加工织物上产生难以去除的硅油渍;配伍性差,与其它助剂(尤其是电荷相异的助剂)难以同浴使用;易黄变、色变性大;被整理后的织物疏水、不吸汗;有些被整理织物在缝纫时容易产生针洞甚至撕破织物;油腻感强,手感不干爽等。上述不足限制了氨基硅油在高档面料(羊绒、毛、棉等天然织物)上的应用。而亲水性氨基硅油却能解决上述问题。但是,要在疏水的氨基硅油分子上接枝亲水性基团,技术难度较大,采用一般的硅油合成方法难以达到。我们采用独特的配方设计和特殊的工艺路线,先对聚硅氧烷进行聚醚、环氧、氨基等多重改性,再进行酰化反应,可制得亲水性极好的酰化氨基聚醚硅油(以下简称亲水性氨基硅油)。1 实验1.1 主要原料及仪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(D4):;含氢硅油:活性氢质量分数1.6% ;含环氧基单体。红外光谱仪:AVATAR 360,;Data~lor测色仪:SF 300。1.2 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合成亲水性氨基硅油的制备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。将计量好的D4、含氢硅油、含环氧基单体、强酸类催化剂、调聚剂和交联剂依次投入反应釜中,反应温度保持在70℃ ,进行开环共聚,得到低聚体;再由低聚体和不饱和聚醚在弱酸的作用下。进行接枝共聚,生成含环氧基的聚醚硅油;然后用仲胺胺化,得到氨基改性聚醚硅油;加入乙酸酐进行酰化反应,得到亲水性氨基硅油。后两步反应均在N2保护下进行。1.3 氨基硅油的乳化在反应釜内投入计量好的亲水性氨基硅油,然后开动搅拌。滴加计量好的冰醋酸和去离子水,即可自乳化得到氨基硅油乳液。1.4 应用工艺浸渍工艺:柔软剂用量2%~5%(owf),常温浸渍15~30 min→脱水→烘干(100℃)或直接定型。浸轧工艺:柔软剂用量20~50 g/L,浸轧→定型。 ![]() ![]() cm-1和3 057.53 cm-1附近的C—C双键的特征吸收峰已完全消失(半成品稍过量)。这说明反应是朝着硅氢加成方向进行的,而不是不饱和键间的聚合,且反应进行得很充分完全。 2.2 亲水性氨基硅油合成工艺条件的选择 2.2.1 反应温度的影响对于调聚反应,反应温度越高,开环聚合的速度就越快;但由于交联剂是多官能团单体,反应温度过高,容易发生爆聚和冲料,反应难以控制;反应温度过低,反应速度过缓,达到反应终点所需的时间则太长。经过多次实验发现,反应温度为80℃时反应较为平稳,反应时间为5 h,催化剂用量为总投料质量的0.1%。对于硅氢加成反应,由于是放热反应,所以反应温度越高,反应时温度上升越快,反应难以控制,易破坏环氧单体,且会导致产品颜色变深,从而影响产品质量;反应温度过低,反应速度太慢,使达到反应终点的时间过长,从而影响生产效率(如图6)。故较为理想的反应温度为95℃ ,反应时间3~4 h,催化剂用量为总投料质量的0.03%。 ![]() 2.2.2 不饱和聚醚用量对亲水性氨基硅油性能的影响图7是聚醚用量对亲水性氨基硅油性能的影响。 ![]() ![]() 由图8可见,酰化程度越高,用其整理的织物黄变越小,但产品的颜色会加深,且手感变差;酰化程度太低,织物的黄变相对较大。**酰化程度为50% ~70%。2.3 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的性能主要从乳液的环境适应性,被整理织物的手感、黄变、色变、亲水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。表1为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的性能。2.3.1 乳液的复配稳定性将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与抗静电剂TF-480、固色剂TF-232、柔软剂(TF-437、TF-438)进行复配,放置24 h后,用循环泵以300 mL/min的速度循环2 h;然后在真空泵上用紧密黑色织物抽滤,观察织物上的残留物。如果没有析出物,表明复配溶液稳定。实验证明,亲水性氨基硅油乳液与各种离子型助剂均具有良好的复配稳定性。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柔软剂的复配,并可实现柔软、固色、抗静电等一浴法加工,缩短了工艺流程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